范敏 官方网站

http://fanmin.zxart.cn/

范敏

范敏

粉丝:886242

作品总数:10 加为好友

个人简介

范敏1963年生于辽宁省辽阳市,1988年吉林艺术学院美术系版画专业毕业,获学士学位,1993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助教研修班 硕士课程班结业,2001韩国弘益大学研究院版画系毕业,获美术学硕士学位。现为...详细>>

艺术家官网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关注艺术家

留言板

更多>>

艺术圈

作品润格

书 法:议价

国 画:议价元/平尺

匾额题字:议价

拍卖新高:

联系方式

艺术家官网负责人:小张

邮箱:artist@zxart.cn

本页面资料由该艺术家或本主页注册用户提供,张雄艺术网不为上述信息准确性承担任何责任。

呈现—2012灵石国际版画双年展

从画种的角度策划展览,或者讨论问题,在今天的学术界好像已经是落后的方法。更多的从业学者会含义颇多的讥讽这是典型的体制内方式。但我认为搞清每一个问题的前提首先要明确对象的性质。版画从产生开始就一直是一项复制印刷的技术,对于文化传播的需求催生了版画。也正是版画让图像艺术变得大众化。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与其说版画是一门艺术,倒不如说版画是一个“媒体”,因为那时的版画的最主要的功能是传播。那么从媒体的角度看待版画,我们就更容易读懂版画的历史。每一个时代的版画都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的审美标准,同时也显现了当时最高的相关技术。可以说在中国历史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版画一直是一个“媒体性”的产业,它的兴衰完全取决于生产者与社会的供求关系,也就是说那时的版画是一种生产而并非我们今天所说的艺术创作。这也体现在我们对于历史资料的研究,《金刚经》的扉页画是世界公认的现存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版画,对于它的研究表述多强调所刻内容等文献价值,捎带有诸如构图饱满,线条流畅,刻功熟练的艺术性评价,而其中最与今天所说的“版画艺术”有关的是其中的“刻功熟练”,从其强调内容文献等考古价值的角度来看我们也更能明确版画的历史性质。之后随着摄影术的发明发展复制版画技术也同时走向衰落。


中国版画历史的重大转折无疑是发生在上个世纪30年代由鲁迅先生所倡导的新兴版画运动。中国的版画也正是从新兴版画运动这一历史的拐点开始发生转向,开始成为并列于国画,油画,雕塑等艺术语言的独立画种。又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版画在当时成为了“最为有力的文化武器”。如果说当时的版画与之前的复制版画的最大区别是版画由“复制技术”转变成为“造型语言”的话。那么没有变的则是版画的“功能性”,社会需求仍然是版画存在的最大理由。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此时的版画发展并没有依据艺术语言的发展脉络,而是更大程度的受到了时代的左右。但是作为版画艺术家个体相对于复制版画时期的工匠则具有了更为明确的文化自醒。也正在此时中国才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版画家以及版画作品,此时也真正开始了中国创作版画艺术的历史。


可以说新兴版画运动既改变了中国版画的发展方向,又成为了新中国版画历史的起点。这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的概念,更是之后版画发展的学术基础。从新兴版画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版画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院版画的体系逐渐清晰,各地方群体版画活跃,出现了一大批有代表性的版画家和版画作品,艺术语言的研究也渐渐兴起。80年代中晚期,学院版画开始兴起关于版画本体语言研究的热潮,“为艺术而艺术”成为学院艺术家追求的方向。版画由工具变成了研究对象,版画家更强调画面形式,工作方法以及版画的本体特征,由此版画的“印痕性”“复数性”被提到了重要的位置。一方面版画越来越接近“艺术”,但同时版画也在逐渐脱离大众。


时至今日,中国版画的现状呈现多元发展的态势,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创作型版画无疑处于边缘,而复制版画则重新回归大众的视野。从学术的角度来看,一部分艺术家始终保持明确的个人风格,一部分艺术家也正延续个人的艺术脉络发展变化,而更有一部分艺术家特别是年轻艺术家已经走出版画的范畴或者是将其他领域的方法引入版画创作。由此从学术的角度尽可能全面的展示中国版画的现状,重新梳理版画的历史,找到认识版画的新角度,成为我们今后面临的主要任务,这也成为我们策划此次邀请展的初衷。我们希望把此次展览打造成一个平台,一个版画艺术的交流平台,一个政府机构与版画艺术家交流的平台。我们只是想通过这个平台全面呈现中国版画的最高水平,呈现国际艺术家的代表性作品,我们希望通过展览可以发现问题,可以真正形成对话。所以从策展的角度来说,此次双年展是没有态度的展览。而关键是“呈现”,因为很多艺术家已不再参加需要评选的版画展览。所以真正意义的呈现中国版画以及国际版画的全貌是我们的策展目的。


艺术家的邀请基本分成国内和国际两部分。国内艺术家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已经得到历史的肯定并为版画事业作出过杰出贡献的老一辈艺术家,譬如中国版画曾经重要的组织者中国版画家协会主席宋源文先生,创建中央美院石版工作室的李宏仁先生,创建了中央美院丝网工作室的广军先生,总结李桦先生的教学形成中国最为完整木刻教材的中央美院版画系原系主任谭权书先生,还有中央美院教授张佩仪先生,山西版画的重要组织者董其中先生,四川版画的代表徐匡,阿鸽先生,塘沽群体版画的组织者康永明先生。他们的作品在今天看来,即是艺术家艺术理念的表达,同时也是从教学,组织的角度体现了对于版画的认识。也正是有了他们的贡献,后来者才更有可能提升版画艺术的高度。


第二部分是整个双年展的占比例最大的部分,为什么呢?这与版画在中国的具体情况有关,由于版画制作需要更多的机器设备以及更大的空间,所以很多版画品种就多在专业艺术院校制作完成。新中国版画的发展离不开学院版画的发展,目前来看无论是版画组织的领导者,还是版画创作的中坚,都和学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据统计今天活跃在中国版画界的艺术家百分之九十以上来自学院。所以,中年艺术家而且主要是学院艺术家的作品体现了目前中国版画的主流现状。此次邀请的艺术家包括吴长江,姜陆,谭平,苏新平,李宝泉,黄启明,卢志平,代大权,于承佑,班苓, 谌宏微,杨越,李帆,孔国桥,邵常毅,张广慧,徐宝忠,杨锋,王家增,范敏,王冰,陈琦,王连敏,顾志军,李哓林,周吉荣,宋光智,贺昆,文中言,刘文涛,张莞,李岳,武将,李康。


第三部分我们邀请了13位青年版画家,陈湘宁,陈钊,付斌,黄洋,康蕾,史知元,张占地,孔亮,陈小娣,王霄,张颍,赵江华,赵金绣。他们全部毕业于国内专业艺术院校,有的已经在学院任教,有的在专业版画工坊任技师,有的任职于艺术机构参与艺术活动的组织,还有的成为职业艺术家。他们的版画创作可以讲是刚刚起步,但他们的版画注定代表了版画的未来,而且我们也希望他们能够通过参与这样的展览可以看到中国版画的面貌,帮助自己更好的定位。


国际部分共邀请了23个国家的50位艺术家参展,为了和国内部分形成更好的交流,国际部分艺术家的身份也都是学院教授,版画组织的负责人,版画公司的执行人,以及小部分职业艺术家。他们首先是优秀的版画家,其次也都在本国担任版画领域的重要职务。由于文化的差异,他们的作品也呈现了多样的审美取向。


这次展览的国外参展作品出现了很多包涵东方文化元素的作品,比如英国彼得福特的《第一记号》、立陶宛克斯特提斯的《中国之旅》等等。比利时的莫里斯,将广角构图与细腻的美渘汀技法相结合,并通过教育工作,传播凹版美渘汀的技法。加拿大著名版画家盖伊直言表达了对莫里斯的敬佩,并坦诚他的美渘汀也深受莫里斯影响。法国安德烈的铜版将干刻、飞尘、美渘汀揉合在一起,无论大小尺寸的作品,都能轻松表达梦境一样的超现实景象,他也受邀游走于各国参加学术活动。还有比利时的英格里德、美国的丹韦尔登等几位抽象艺术家,他们对事物表象的舍弃和对他理念中本质因素的抽取让人体会到轻松而自然的变形和寓意深远的简约。德国艺术家的作品,如马瑞安娜的《逝去》、《光芒之外》、沃夫尔冈的《无题》贝星霍夫的《太阳》、《地球》,都隐含着深刻的哲学内涵,表达生命与自然的思考和终极关怀。同样关注当下社会问题,赋予作品哲学意义还有波兰的版画,如马尔钦的版画《大楼》系列,剖析了当代社会房子的本质,那个当代全世界人们都需要,又总在设法离开的钢筋水泥构筑物。


如果要说版画的传统技术和艺术的延续,那就不得不提保加利亚,在这些保加利亚艺术家对版画的态度中,我们看到的是信仰的力量与纯净艺术品格,每个艺术家有不一样的技法和表现形式。但他们对于版画全都一样的真诚与专注。迪姆的画面里,花朵围绕人物主体飘飞,三维视觉效果充满诗意,朱利安、维利科夫等,用极端细腻的刀笔刻画心中的神话。而后起之秀维力科•马瑞彻夫斯基的作品,与其他保加利亚作品的精美不同,他更注重学术性,他的艺术源自西方,但具有禅的美学情调。作品《三文鱼》中,5条头朝上并排放置的鱼,对鱼的描绘不仅显示了维力科凹版技法的娴熟与深厚的功力,也展示了他对生命的认知和对大自然命运安排的顺应与反思。


以園山晴巳和山本桂右为代表的日本版画,以“职人”的认真态度,以极致完美的技术支撑他们对艺术的追求,園山最后一直在描绘心中的白布上面的光影,那是人出生和死亡的神圣颜色,人在生命的最后那一秒看到的是什么?園山在寻求答案的时候,似乎找到了信仰。山本楼梯的光色的递进如音乐的阶梯般微妙,唯有用心的聆听那光之音符,而椅子和楼梯的组合已成为其被国际所熟悉的样式之一。


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的表达,相对于阿根廷而言,中国来自地球最遥远的另一端,而伴随着经济文化的飞跃,国际上不断出现中国的信息,也让作为旁观者的阿根廷艺术家爱丽西亚关注和想往。波多黎各的迪奥哥尼斯的作品,有浓厚的原始土著艺术的意味,《昌高之舞》表现的是来自非洲的妈妈,抚育了波多黎各的孩子,是加勒比海岸的黑人后裔献给非洲妈妈的赞歌。澳大利亚的大卫的《新生活》、《想家》是对家园和自然的回归,体现出澳洲人的理想和生活状态。


与迈克尔哥罗移民美国一样,拉沙洛夫从保加利亚到荷兰,卢伙生从马来西亚侨居法国,尽管深得巴黎17工作室所有技法,但其一版多色的作品描绘的始终是马来西亚的传统和风采、波黑的泰达旅居日本,并任教于东京女子大学、迪奥哥尼斯每年都奔走于波多黎各和纽约之间、维克多则是在迈阿密发出古巴艺术家的声音、塞西莉亚已在美国被认为是美欧主流艺术家,但始终认为自己是秘鲁人并与秘鲁上层社会保持着十分亲密的关系,英国的默林对客家民居感到十分亲切,因为她小时候曾在香港居住。更典型的是克伦,她出生于非洲并在肯尼亚等多个非洲国家居住,在美国求学后生活工作于加拿大,她的作品仍然表达了行走,反对被限制和束缚。勒斯丽是犹太人,总是在不停寻找某种文化的根源,以及这些文化对她内心的冲击,作为女性,她的作品《像风一样流动》表达了对湘西就要失传的女书的向往和情感。还有其他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艺术家,尽管他们出身于本土,但如果你问起,他们则会讲述自己家族大致来自于欧洲何处。


我们希望在这里向观众呈现一个多彩的版画世界,并通过作品了解彼此的内心世界。本次邀请展无论从艺术家的数量还是作品的质量,有理由成为2012年度国内乃至国际最为重要的版画展。我真心的希望所有的参展艺术家以及看到展览,或者是画册的观众能够通过此次展览得到一点点启发,引发一点点思考,并通过我们的努力,为国际版画,艺术发展尽到一点绵薄之力。